【高情商沟通术】成为情商高手
你有多久没和自己的感受好好待在一起了?
北京大学心理系的徐凯文教授正在做一个研究。
这个研究是:现代“空心病”,很焦虑。
空心人的意思是:很少谈论自己的感受,更喜欢用理智去判断一些事情。
有时,我们看走在路上的每个人,很难从他们的脸上看到内在的感受,但又好像能看到一点点。
另一方面,中国人谈感受,是比较少的,甚至,有时候,我们会忽略自己的感受。欧美人谈感受比较多。
-01-
感受是什么?
在咨询室里,我经常问我的来访者,“你的感受是什么?”
一般情况下,我们很少去提起自己的感受,大部分时候,我们会说:“这个环境不错,我觉得你挺好,这里还行”之类的。
有时,我会说:“谈谈你自己吧?”
对方谈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,很少能说出自己的感受。
早上,我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。这是我的一个习惯:每天早上我都会去那家咖啡馆买一杯咖啡喝。然后,看到旁边坐着几个正在聊天的老外。
我观察了下,发现他们脸上的表情非常丰富。在每个人谈话的时候,其他所有人的眼神都会集中在讲话人的脸上,他们的眼光有非常多的碰触,好像在谈论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,大家都在笑,那笑声十分感染人。
那种笑绝对不是礼节性的或是为了适应环境的虚假的笑,我能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情绪。
一个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,对方是能感受到的。
在我们跟别人聊天的时候,若是能真正的感受到对方当下的情感,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
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,学会了对别人的评判,学会了隐藏自己,学会了压抑自己,学会了各式各样的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。
人因感受而存在,没有感受,我们人就不存在。
活人和死人的差别是,活人有价值体验,有成就体验,有喜怒哀乐,惊恐,害怕,悲伤的情绪体验。死人是没有任何感受的。
如果我们无法体会自己的感受,就会觉得人生特别的虚空,很难寻找到生命的意义。
感受的重要性
中国是礼仪之邦,很讲究礼仪。从小到大,我们在各种礼数的教导下成长。
礼数,包括仁,义,礼,智,信。
这些礼数的重要性超过了我们自己的感受,好像我们的感受并不是最重要的,更多时候,我们需要去维系自己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。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:
孩子怕黑,感受到了害怕,妈妈有5种不同的回应方式:
第一种:妈妈对孩子说:“没事,妈妈在。”
第二种:孩子在表达害怕的过程中,妈妈没有任何的回应,好像妈妈完全忽略了孩子害怕的感觉一样。
第三种:妈妈否认孩子害怕的感觉,“一个人睡觉,有什么好怕的,你总要学会自己长大的。”
第四种:妈妈特别理智性地去跟孩子谈论害怕是什么概念。
第五种:妈妈一直对孩子说:“不要害怕,不要害怕,不要害怕……”
这5种,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成长中,经常被回应的方式。
不管这5种方式是怎样的形式,似乎我们长大后,都很难去真正的跟自己的感受待在一起。我们很难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的同时被别人看到或被别人共情。
做小孩的时候,我们被共情的机会很少。在和妈妈的互动中,我们也很少被共情,因此,成家立业后的我们,也用我们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了自己的孩子。
这5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,孩子的感受都是被压抑的。
有时我们的感受会被转化。
转化就是,当孩子听到别人讲这些话的时候,会突然变的非常愤怒,好像感受说出来之后会给别人造成麻烦。
表达感受,成了一种羞耻的事情。
我们的感受表达出来后,没有得到任何回应,这样,我们就会认为感受不重要,感受的话表达出来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,慢慢地,感受就被我们压抑下去了。
情商高的人善于表达感受
我们和别人讨论问题时,有时会沟通不畅。
就好像沟通的两个人在两个不同的频道,彼此各说各的,互相不回应。
在沟通中,我们经常用理性去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沟通,最终变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。
再亲密的关系,有时都会有沟通问题,沟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?
在沟通不畅的情况下,可能我们没有去谈自己的感受,更多的是谈对对方的看法或说一些批判性的内容,到最后,沟通往往变成了相互间的指责和争吵。
我们从小就被剥夺了表达感受的权利。事实上,感受没有被剥夺,被剥夺的只是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利。
后来,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产生了怀疑,甚至有时会不愿意去承认它。
现在的人,非常乐于讨论情商这个话题。
会表达自己感受的人是一个情商高手。
两位先生都给太太买了一份礼物。
太太甲收到礼物后,表现的很开心,“老公你真好”。(这种表达是对丈夫评价性的肯定。)
太太乙也收到了老公送的礼物,“老公,我拿到这份礼物,真的非常开心,有你真好!”(太太乙直接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,她很开心,非常开心。这也是对丈夫的一种肯定。)
两位太太表达出来的信息,让丈夫产生的体会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你会更喜欢哪位太太的表达呢?
太太乙是一个情商高手。她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,实际上,也跟丈夫产生了一个关联。
两个人待在一起,哪怕什么都不说,什么也不做,心里就会觉得很满足。这种满足的感觉,不需要言语,两人相视一笑,就能体会到。
所以说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最最重要的就是相互间产生的感受。
当我们已经被教化成一个不能去表达自己感受的人时,我们该如何去改变自己,让自己成为一个能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呢?
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
第一,觉察。
我们要觉察当下的这一刻,自己的感受是什么?
有一种行为治疗,其中,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技巧——全身扫描。
从头部开始,慢慢地,像CT扫描仪一样,由上至下,扫描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。
扫描时,有时能感受到身体某个部位有疼痛或酸胀的感觉。酸痛是我们身体最基本的感受之一。
觉察到了,你就会知道自己这一刻的感受是什么?是愤怒的?悲伤的?委屈的?害怕的?还是担心的?
感受没有好坏对错之分,感受就是感受。
在我们曾经被对待的过程中,经常会去评价自己的感受。
比如:这些感受是负面的,我要马上解决,我不允许这些不好的感受待在自己身上太久。或者,这些感受是正面的,我要经常去体会它们。
感受就是感受,我们只要去觉察他们就可以了。
第二,承认。
我们要去承认自己的感受,不要立刻去否认它。
有些人愤怒了,但是他无法承认自己的愤怒,于是,会立刻直接见诸行动,把自己愤怒的感觉扔给别人。
承认它,承认自己的感受吧。
第三,接受。
感受没有好坏,去接受它这一刻的样子,就好了。
认识一个朋友,他比较年轻,表达方式非常有趣。
有一次,他告诉我,“很多时候我感觉特别寂寞,寂寞到想去卖淫。”
这是一句玩笑话。
我听到他说这句话的时候,神情特别生动,听的出来,他已经接受了自己寂寞的感觉。
感受接受了,就可以得到转化。
萨提亚说过:“感受的后面还有感受,感受的感受就是决定我们感受的东西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,不太好理解。
简单点解释,就是:当我们体会到恐惧的时候,我们可以去感觉一下恐惧带给了我们什么?是紧张?茫然?还是害怕?其实,恐惧的背后往往还有其它的内容。
同时,我们体会到我们是愤怒的,愤怒的背后也有一些感受,是什么呢?是委屈?无力?沮丧?挫败?真正的去体会感受吧。
我们要看到表象的感受,以及它表达出的后面的内容是什么,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感受的地方。
重新认识到我们感受背后的感受,去体会这一点,我们就可以重新对这些东西进行工作了。
比如:我们不对升起的感受做任何的评判,也不需要做什么,只是跟自己的感受待一会,去承认它。我感觉我现在特别害怕,害怕是人之常情,根本不需要去评价它是正面还是负面。
曾经,我们可能觉得害怕是羞耻的体验,我们不应该害怕。其实,这是我们被对待的方式,被教育后的结果。害怕就是害怕,哪怕是一个心里特别强大的人也有害怕。
前段时间,我跟我家小的孩子一起去游乐场,玩一个比较刺激的项目“大风车”。游乐场有很多刺激的项目,他比较好奇玩大风车。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,大风车是要身高超过1米3才能玩的。
我陪他一起坐在大风车上面,当时,我很害怕,他一言不发地坐在我旁边。
我对他说:“你害怕就叫出来,我也按照这种方式大声的喊叫。”他依旧不说话。
后来,游戏结束了,下来的时候,我发现他的裤裆湿了,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害怕的吓尿了吧。
我非常能理解他这种害怕的感觉,就问他:“刚刚你是不是很害怕?”
这种情形,对于一个7岁的男孩来说,他会有羞耻的感觉。当时,他无法承认这一点。
我告诉他说:“爸爸在上面的时候,也会很害怕,差点没憋住尿,你尿了,说明你特别害怕这个项目,这个项目是非常刺激的。”
过了一会,他承认了:“爸爸,在上面我确实很害怕。因为害怕,所以尿了。”
我没有因为他这件事而取笑他。
接着,我说:“要不要我们回到车里,换一条裤子再出来玩或怎样?”
当他害怕的感受能表达出来的事后,实际上,害怕也就过去了。过去了,也就不会认为害怕是不被允许的了,或认为害怕是羞耻的。
感受要表达出来
许多的时候,我们是不允许别人表达感受的。
丈夫看到妻子哭,然后,特别愤怒,大声斥责:“你怎么哭了?哭什么哭,有什么好哭的。”
幼年的时候,我们被对待的方式可能就是这样的:悲伤不能被表达出来。
如果妻子表达了悲伤,可能丈夫会觉得自己应该为妻子的哭泣负责,不知不觉中,两人的关系连在一起了。
第一方面,共生的关系,是连在一起的,是不允许对方感受被认为的负面的感受的。
很可能丈夫对待自己也是这样的,“哭什么哭?一天到晚就知道哭。”。
第二方面,我们不允许别人表达感受,是因为妒忌。
“凭什么妻子能表达感受,我不能。”丈夫说:“我也累了,有时候我也感觉到了痛苦,但我没有像你那样。”
第三方面,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感受去替代了对方。
替代的感觉是什么?
这种感觉有点类似我们在和朋友吃饭的时候,有一些人会特别热情,他觉得这个东西好吃,然后硬塞给你。
他觉得这个食物很美味,很想推荐给你,但他可能不知道,口味是非常个人的。也许,你觉得美味的东西,别人却不这样认为。
有时候,遇到这样的人,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。
我遇到过这样的人,一般情况下,我会拒绝,并告诉对方:“你觉得好吃,但不一定适合我,谢谢你的好意。”
当对方听到后,会露出一些沮丧的表情。
但最起码我能尊重自己的感受,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食物不好吃。而不是说,我要因为礼数,一定要逼着自己吃不喜欢的食物。如果我这样做了,那我就否定了自己,迎合了对方。
因此,不允许对方表达感受,这本身就是我们对自己感受的压抑,否定和转换。
从中世纪拜上帝开始,我们人就很少去感受自己。
那些90后和00后出生的人,我非常羡慕。因为相对来说,他们能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,看待一些事物时,会直接说“喜欢”或“不喜欢”,“愿意”或“不愿意”,“应该”或“不应该”。
这是一个感受的时代。
表达自己的感受,就是跟自己真正地待在一起。
当我们接受了自己的感受时,我们也就体会了自己,也就有能力去真正的体会别人。
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悲伤,突然一抹泪,为了迎合别人,马上就做出一副笑脸时。你就不爱你自己了。
沟通是一门艺术,所谓的高情商,归根到底,其实不过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,懂得沟通。
怎么样说话才是高情商的沟通方式?
怎样跟任何人都聊得来,成为受欢迎的人?
如何迅速获得别人的信任?
如何游刃有余地与别人建立好的关系?
课程下载地址隐藏,下载需要支付